“考证热”兴起:拖家带口、拼搏在考证路上的中年人
发布时间:2022-10-10 14:15 浏览数:1293
近年来,职场中年人的“考证热”兴起。这些考证中年人,或为职场晋升,或为改变职业轨迹,每一个在考证道路上结了婚有了孩子而努力的中年人,他们对中年危机和职场焦虑的抗争,都为奋斗的背景增添了一抹倔强的光彩。
“我一直在考注册电气工程师,准备了很久。”在设计院工作的吴楠告诉记者,“作为一个中年考证人,你要兼顾家庭和工作,要付出比年轻人多得多的努力。”
为了考证,吴楠花了很多成本,不仅是时间,还有金钱。一套国家标准规范考证和审查费用2000元左右。“虽然单位图书馆有,但不能总借,上班时间也不能待在图书馆,只能自己买。”
注册电气工程师考试分为基础考试和专业考试,吴楠已经通过了基础考试。基础考试涉及大学课程,包括数学、物理、化学等,毕业多年后重新捡起这些知识,不仅考验着能力,也考验着意志。因为平衡家庭和工作,这一困难是在校时所没有的。
工作上,吴楠需要完成自己的日常工作,不希望领导和同事找自己审核考证。在家里,年幼的孩子还要照顾陪伴,所以复习时间往往要等到老婆孩子都睡着了。“知识太多,只能给自己加压,挤出时间。大学虽然学了一些相关的专业内容,但是能在专业考试中用到的并不多。”吴楠之所以选择考证,是因为一旦考上了,手里的一张证书不仅可以在自己单位内部适当加薪,还可以拓宽自己的工作平台。即使他以后想换工作,也有更多的选择。
周伟也在复习考证,一直在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。但是对于她本科语言专业来说,CPA考试很多内容涉及逻辑和计算,复习起来还是很吃力的。
之所以放弃原本的小语种专业转行当会计,周薇坦言是因为自己所学的语种就业范围狭窄,“有的师哥师姐转行做会计师成功了,如果再加上小语种优势,找相关方面的会计和审计工作也会有加分。为了将来的可能,我愿意拼一下。”
职业生涯和继续教育的缺失
对于周薇的想法,有从事过多年相关工作的注册会计师向记者坦言,“看似有优势,实则也走了不少弯路,如果能够在高考报志愿时就选择会计专业,打好基础,哪怕日后有兴趣再学小语种,都要比现在的路好走许多。”
对此,天津工会干部管理学院教师郑永强认为,中年考证热的背后,是职业焦虑。一方面是生涯教育的缺失,校园生涯教育缺乏实际情况,难免流于形式。但是到了职场,有些企业很少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辅导和规划。另一方面,继续教育体系不完善,许多员工只能获得大学教育的“入场券”。入学后继续教育的缺失,使得职场中年人不得不以“考证”来弥补。
吴楠对此深有体会,设计院很多人都在研究,涉及建筑的方方面面。“毕竟多了一张卡,多了一个硬件条件,以后升职的时候就能拿到。同时考证本身就是业务提升的过程。如果我不考,以后的业务能力和晋升都会落后于别人。”
周伟也坦言,如果能了解不同专业未来的发展路径,了解不同专业的准入机制和晋升空间,知道自己更适合哪个专业和行业,或许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。“如果早点选择相关专业,虽然需要考证,但是同专业会相对容易一些。人到中年,通过考证改变专业和职业。就算考上了,他们的竞争优势也会比这个专业少很多。”周伟在挣扎,但她也很无助。
这份对自己和未来的不放弃,令人尊重
在郑永强看来,当下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仍是供给大于求,“年轻一代相对充足的劳动力供给,使企业更愿用人员替代而非人力再开发来建立自己的人才竞争优势。”职场中年人担心职业生涯前景不明确且缺乏保障,于是通过考证来实现提升,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尽管如此,一些职业培训类机构依然利用中年人的考证热情,售卖相关课程,对外宣称相关证书“含金量高”。
有业内人士表示,随着“挂证”现象被规范,一些证书的含金量虽然还有,但已经不如从前,“特别是建筑行业领域”,而个别职业培训机构之所以炒热考证焦虑,也与“双减”后部分投资流入职业培训机构不无关系。
记者采访中发现,更为尴尬的是,一些人复习到一半,发现自己要考的证没有了。一位胡女士打算考心理咨询师证,是因为曾听说有亲戚朋友因为拿到了该证,从事相关职业而取得较高收入,但复习到一半时却发现考试没有了。经了解,在2017年9月人社部公布的《国家职业资格目录》中,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并未列入,该职业不再是准入类行业。
准入类的职业资格考试正在被逐步规范,而这些规范也在缩减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机构的生存空间。去年底,人社部公布了《国家职业资格目录(2021年版)》,共计72项职业资格。其中,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59项,技能人员职业资格13项。优化后的目录与2017年相比,职业资格减少了68项,削减49%。
“尽管考证受到了一些冲击,可对中年人来说,这份对自己和未来的不放弃,令人尊重。”郑永强说:“毕竟现在是知识制胜的时代,几乎没有称得上稳定的岗位和行业,每一个职场人都应该学会终身学习,以应对未来的不可预知。比起‘躺平’的心态,这些奋斗的中年给人带来的是鼓舞和力量。”
记者赵昂
内容来源:工人日报